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6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瀚曰  包维楷  胡斌  胡慧 《生态学报》2023,43(16):6878-6888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价值。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情况,以及该过程中影响CUE的因子与机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林地、草地和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的植被变化类型。天然林(原生林、次生林)变化为人工林、林地变化为草地后CUE普遍下降,随终点植被的发展CUE可能恢复至起点水平。植被成熟度越高,发生转变时CUE变化越剧烈。植被类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时,CUE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及幅度的变异性均增加。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主要受到植被、土壤、微生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驱动,指示CUE的指标、采样季节和土层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CUE的变化。今后相关研究应采用直接的CUE测定方法,拓宽研究气候区及植被变化类型,关注植被变化过程中CUE变化的土层差异及动态监测,深入对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因子变化与CUE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残体是稳定土壤碳库的重要来源,对退化生境碳的固持和积累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根系分泌物作为植物-土壤-微生物"交流"的媒介,是调控土壤微生物残体迁移转化的关键。因此,以极度退化草地土壤为对象,以氨基糖为标志物,模拟研究了不同氮浓度(低氮-LN:0.1 gN/kg;高氮-HN:0.2 gN/kg)和多样性(3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根系分泌物输入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系分泌物输入可显著增加高寒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残体含量,且主要由真菌残体贡献。其中高氮和低多样性处理增加最明显,微生物残体和真菌残体分别增加了101.14%,125.16%,而低氮和高多样性处理微生物残体和真菌残体仅增加了35.79%,33.51%。(2)根系分泌物的输入可增加土壤β-葡萄糖苷酶、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微生物的生长,而降低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少微生物残体的分解。(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残体与土壤环境的C/N呈显著负相关,与微生物生物量C/N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在未来退化草地恢复中,可充分利用模拟根系分泌物输入的土壤固碳策略,即通过提高土壤氮的有效性,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加快代谢周转,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残体含量。  相似文献   
4.
灵昆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葛宝明  鲍毅新  郑祥  程宏毅 《生态学报》2005,25(11):3037-3043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温州湾的灵昆岛东滩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7门8纲21科。主要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其中高潮带25种,中潮带30种,低潮带14种。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数据进行成对t检验分析,结果认为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分布有明显差异,而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对定量取样中获得的21个物种以Shannon-W 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 ianka重叠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沙蚕(N ereis jap on ica)、纽虫和线虫的生态位较宽,均为2.80以上,它们之间的生态重叠值也较高,均为0.90以上。以密度数据四次开方为基础,利用欧氏距离进行群落物种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1个物种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潮间带广布种、中高潮带常见种、狭布种和偶见种,通过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也支持以上结果。3类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均有不同的表现,与物种的分布与数量相关。研究表明,物种生态宽度、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的分布与数量密切相关,反映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各物种对生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迁飞参数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云轩  翟保平  程遐年 《生态学报》2005,25(5):1107-1114
迁飞性害虫褐飞虱对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水稻有着十分严重的危害,其迁飞参数的时空变化是种群迁飞这一生态行为的重要体现。应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 (V3.2 )对我国褐飞虱北迁、南返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害虫的迁出虫源地、迁飞路径、降落区、空中迁飞速率、迁飞高度、迁飞历时和迁飞距离等迁飞参数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计算和客观分析,得到了与实际虫情普查和雷达观测资料相当吻合的结果,从而比较精确地阐明了褐飞虱迁出起飞、空中定向飞行、降落迁入等迁飞行为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一种新近出现的严重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但其免疫病理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我们用SARS病毒感染了恒河猴和leiws大鼠,经PCR和抗体检测,证明病毒在动物体内有复制。用酶连免疫吸附试验测量动物血清中白介素(IL)-6,白介素(IL)-10,γ-干扰素(INF),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显示,血清中IL-10和INF-γ的含量在感染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感染后动物体内IL-6显著升高,其含量与肺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TNF-α的含量降低。动物模型中血清免疫因子的测定避免了临床病人由于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激素造成的干扰,对于我们了解免疫因子在SARS免疫病理发病机制的作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油松雌性不育系球果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建立了油松雌性不育系雌球果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双向电泳技术.第一向采用固定pH值梯度(IPG)胶条在IPGphorTM等电聚焦仪上进行等电聚焦,第二向在恒功率且恒温条件下于Ettan-DALTTMⅡ高通量电泳仪上进行SDS-PAGE电泳,以银染和考马斯亮蓝两种方法染色.通过对全蛋白的提取、胶条pH值和胶条肿胀等技术环节的优化和比较,得到了重复性很高,分离效果良好的蛋白质双向图谱.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视觉系统中5-HT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树脂石蜡(Colophony-Paraffin,CP;专利号:ZL98125709.7)组织包埋切片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Peroxidase,SP)双染法,对异色瓢虫视觉系统中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异色瓢虫视觉系统的结构及5-HT免疫反应系统相对比较特殊。5-HT阳性神经元胞体数目较少,染色显著,并聚集成群。根据胞体定位、细胞形态及轴突走向,可大体分为5群,其中包括1群呈弱反应的光感细胞。5-HT阳性膨大纤维支配所有的视神经纤维网,并呈柱状或分层排列模式。结果表明5-HT作为经典的神经递质在昆虫的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且主要以远距离的广域神经调节模式为主,并在特定区域和GABA有伴随现象。此外,昆虫视觉系统中5-HT的含量还可能与其明暗适应的生理调节方式具有相关性[动物学报51(5):912—918,2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阴道毛滴虫氢化酶体腺苷酸激酶(AK)基因,并测定其序列,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AK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从阴道毛滴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AK基因,并将其克隆入pMD18-T simple载体。阳性克隆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BLAST软件辅助分析所测基因与Genbank中阴道毛滴虫氢化酶体AK序列的同源性。结果-PCR扩增得到特异的阴道毛滴虫氢化酶体腺苷酸激酶基因序列。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PT-AK重组质粒。测序表明,所克隆的AK基因大小为690bp,编码229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所测基因与Genbank中阴道毛滴虫氢化酶体AK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99.9%)。结论-克隆了阴道毛滴虫氢化酶体腺苷酸激酶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表明,所测基因与Genbank中阴道毛滴虫氢化酶体AK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0.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and evolution of drug resistant HIV strains in Henan China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fre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AIDS patients. 45 drug naive AIDS patients, 118 AIDS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ree months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124 AIDS patients who received six months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were recrui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Henan province. Information on general condition, antiretroviral medicines, adherence and clinical syndromes were collected by face to face interview. Meanwhile, 14ml EDTA anticoagulant blood was drawn. CD4/CD8 T cell count, viral load and genotypic drug resistance were tested. The rates of clinical improvement were 55.1% and 50.8% respectively three months and six months after antiretroviral therapy. The mean CD4 cell count after antiretroviral therap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drug naive patien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drug resistant HIV strains were 13.9%, 45.4% and 62.7% in drug naive patients, three month treatment patients and six month treatment patients, respectively.The number of resistance mutation codons and the frequency of mutat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continu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The mutation sites were primarily at the 103, 106 and 215 codons in the three-month treatment group and they increased to 15 codon mutations in the six-month treatment group. From this result, the evolution of drug resistant strains was inferred to begin with the high level NNRTI resistant strain, and then develop low level resistant strains to NRTIs. The HIV strains with high level resistance to NVP and low level resistance to AZT and DDI were highly prevalent because of the AZT DDI NVP combination therapy. These HIV strains were also cross resistant to DLV, EFV, DDC and D4T. Poor adherence to therapy was believed to b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mergence and prevalence of drug resistant HIV strains. The prevalence of drug resistant HIV strains was increased with the continuation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Henan province. Measures, that could promote high level adherence,provide new drugs and change ART regimens in failing patients, should be implemented as soon as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